肚子脹、腹瀉、惡心、想吐可能由飲食不當、食物過敏、腸道感染、腸易激綜合征、胃腸功能紊亂等原因引起。
1、飲食不當:過量進食高脂高糖食物或暴飲暴食會延緩胃排空,高纖維食物攝入過多可能刺激腸道蠕動加快。建議采用少食多餐方式,選擇低脂易消化的食物如白粥、饅頭,避免豆類、洋蔥等產氣食物。
2、食物過敏:牛奶、雞蛋、海鮮等常見致敏原可引發IgE介導的過敏反應,乳糖不耐受屬于非免疫性食物不良反應。記錄飲食日記有助于識別過敏原,確診需進行皮膚點刺試驗或食物激發試驗。
3、腸道感染:輪狀病毒、諾如病毒等病原體侵襲腸黏膜導致滲透性腹瀉,產毒性大腸桿菌可刺激腸液分泌。補液鹽預防脫水是關鍵,嚴重細菌感染需使用左氧氟沙星、蒙脫石散等藥物。
4、腸易激綜合征:內臟高敏感性和腦腸軸調節異常是主要發病機制,精神壓力可能誘發癥狀發作。解痙藥匹維溴銨可緩解腹痛,益生菌制劑能調節腸道微生態平衡。
5、胃腸功能紊亂:自主神經失調影響胃腸動力,胃輕癱表現為早飽、餐后腹脹。促胃腸動力藥多潘立酮可改善癥狀,針灸治療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有一定療效。
日常需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進食隔夜或變質食物;適當補充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順時針按摩腹部促進排氣;癥狀持續超過48小時或出現發熱、血便等警示癥狀需及時就醫。保持規律作息和適度運動有助于維持腸道正常功能,瑜伽、冥想等放松訓練可減輕壓力相關的胃腸道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