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道分娩側切是產科常見的會陰切開術,指在胎兒娩出過程中通過手術切開產婦會陰部以擴大產道出口的操作。該操作可預防嚴重會陰撕裂、縮短第二產程,適用于胎兒窘迫、會陰條件差或需器械助產等情況。
1、操作定義:陰道分娩側切采用局部麻醉后,在會陰體正中或側方做45度斜切口,長度約2-5厘米。切口選擇需避開肛門括約肌,分娩后逐層縫合肌肉層、皮下組織和皮膚。臨床常用側切剪刀或電刀完成,術后24小時內需冰敷減輕腫脹。
2、適用指征:當出現胎兒心率異常、肩難產等緊急情況時,側切能快速創造分娩空間。初產婦會陰彈性差、胎頭過大或產鉗/胎吸助產時,側切可降低Ⅲ-Ⅳ度會陰撕裂風險。妊娠期糖尿病產婦因組織脆弱更常需實施。
3、術后護理:每日用溫水沖洗切口,如廁后從前向后清潔。疼痛明顯者可服用對乙酰氨基酚,切口紅腫需排除感染。采用側臥位減少傷口壓迫,兩周內避免盆浴或劇烈運動。可做凱格爾運動促進血液循環。
4、并發癥:約15%產婦出現切口愈合不良,表現為持續疼痛或滲液。感染癥狀包括發熱、膿性分泌物,需抗生素治療。少數形成會陰血腫需手術清除,極個別發生直腸陰道瘺需修補手術。
5、爭議現狀:近年提倡限制性側切政策,循證醫學顯示常規側切反而增加肛門括約肌損傷率。水中分娩、會陰按摩等替代方法逐漸推廣。但緊急情況下側切仍是保障母嬰安全的重要技術。
產后飲食應增加蛋白質和維生素C攝入促進愈合,如雞蛋、獼猴桃。早期下床活動預防靜脈血栓,使用環形坐墊減輕局部壓力。母乳喂養時選擇側臥姿勢避免傷口牽拉,六周后復查評估盆底功能恢復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