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腸炎可通過調整飲食結構、補充腸道益生菌、使用黏膜保護劑、控制炎癥反應、必要時手術干預等方式治療。放射性腸炎通常由放射線直接損傷腸黏膜、腸道菌群失衡、局部血管病變、免疫功能下降、繼發感染等原因引起。
1、飲食調整:
低渣低纖維飲食減少腸道刺激,選擇白粥、軟爛面條等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高脂及乳制品。增加南瓜、胡蘿卜等富含果膠的食材,有助于修復腸黏膜。
2、微生態調節:
雙歧桿菌三聯活菌、酪酸梭菌二聯活菌等益生菌可改善腸道菌群失衡,緩解腹瀉腹脹癥狀。配合低聚果糖等益生元使用能增強定植效果。
3、黏膜修復:
蒙脫石散、谷氨酰胺顆粒等藥物可形成保護膜,減輕放射線對腸上皮細胞的損傷。硫糖鋁混懸液能選擇性覆蓋潰瘍面,促進組織再生。
4、抗炎治療:
美沙拉嗪、柳氮磺吡啶等氨基水楊酸制劑適用于輕中度炎癥,嚴重者可短期使用潑尼松。便血明顯時應用云南白藥等止血藥物。
5、手術處理:
腸梗阻或腸穿孔需行腸造瘺術、腸段切除術,狹窄部位可嘗試球囊擴張術。術前需評估營養狀態,術后需預防吻合口瘺。
日常需保持低強度有氧運動如散步,避免增加腹壓動作。急性期選擇魚肉、蒸蛋等優質蛋白,恢復期逐步增加燕麥、香蕉等可溶性膳食纖維。定期監測血常規及營養指標,出現持續發熱、劇烈腹痛需及時就醫。長期患者建議每3個月復查腸鏡,警惕放射性腸纖維化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