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竇炎可能由肛竇解剖結構異常、不良排便習慣、飲食刺激、局部感染、免疫力下降等原因引起。
1、解剖因素:肛竇呈漏斗狀開口向上,糞便殘渣易滯留引發炎癥。先天性肛竇過深或肛腺導管迂曲會增加感染風險。日常需注意便后清潔,避免用力擦拭。
2、排便異常:腹瀉時稀便易進入肛竇,便秘時干硬糞便摩擦黏膜。建立定時排便習慣,攝入足夠膳食纖維如燕麥、火龍果,每日飲水量不低于1500ml。
3、飲食刺激:辛辣食物如辣椒、酒精可直接刺激肛竇黏膜。長期高脂飲食會改變腸道菌群平衡。建議選擇清蒸鱸魚、山藥粥等溫和食物,補充益生菌酸奶。
4、細菌感染:大腸桿菌等腸道致病菌可經肛腺導管逆行感染。常伴隨肛門灼痛、排便不盡感。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左氧氟沙星、甲硝唑等抗生素治療。
5、免疫力低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者易反復發作。伴隨肛門墜脹、分泌物增多。可進行溫水坐浴,水溫維持在40℃左右。
保持每日提肛運動3組每組15次,避免久坐超過2小時。飲食選擇富含維生素C的獼猴桃、西蘭花促進黏膜修復,限制咖啡因攝入。出現持續肛門疼痛或膿性分泌物需及時進行肛門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