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積液可通過體格檢查、關節穿刺、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關節鏡檢查等方式診斷。該癥狀可能由創傷性損傷、骨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因素引起。
1、體格檢查:醫生通過觸診觀察膝關節腫脹程度、皮溫變化及活動受限情況,浮髕試驗陽性提示關節腔內存在過量液體。結合病史詢問可初步判斷積液性質,創傷后急性腫脹多與血性積液相關,慢性腫脹需排除炎癥或退行性病變。
2、關節穿刺:在無菌條件下抽取關節液進行生化分析,透明黏稠液體常見于骨關節炎,渾濁膿性液體提示感染性關節炎,血性液體多見于外傷或出血性疾病。積液培養可明確病原體類型,結晶檢測有助于診斷痛風或假性痛風。
3、影像學檢查:X線片能顯示關節間隙狹窄或骨贅形成,超聲可實時評估積液量及滑膜增生情況,MRI對軟組織損傷、半月板撕裂等病因具有高分辨率診斷價值。CT三維重建適用于復雜骨折導致的關節積血評估。
4、實驗室檢查:血常規中白細胞升高提示感染可能,C反應蛋白和血沉增速反映炎癥活動度,類風濕因子和抗CCP抗體陽性支持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尿酸水平檢測對痛風診斷具有特異性意義。
5、關節鏡檢查:通過微創技術直接觀察關節腔內部結構,可同步進行滑膜活檢或治療性清理。該檢查對色素絨毛結節性滑膜炎、滑膜軟骨瘤病等罕見病因具有確診價值,適用于常規檢查無法明確診斷的頑固性積液。
日常護理需避免膝關節過度負重,急性期可采用冰敷減輕腫脹,慢性期建議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增強關節穩定性。飲食注意控制嘌呤攝入預防痛風發作,適度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延緩骨關節炎進展。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有助于維持關節活動度,體重超標者需制定科學減重計劃。若保守治療3個月無效或伴隨持續發熱、夜間痛等癥狀,應及時復查調整診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