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可通過抗生素治療、中藥調理、止痛藥物、益生菌補充、物理治療等方式緩解。盆腔炎通常由細菌感染、衛生不良、免疫力低下、性傳播疾病、醫源性操作等因素引起。
1、抗生素治療:細菌感染是盆腔炎的主要病因,需根據病原體選擇敏感抗生素。常用藥物包括頭孢曲松、多西環素、甲硝唑等,需足療程使用避免耐藥性。治療期間需復查炎癥指標評估療效。
2、中藥調理:濕熱瘀結型可選用金剛藤膠囊、婦炎康片等中成藥,具有清熱解毒功效。寒凝血瘀型適用少腹逐瘀顆粒,配合艾灸關元穴改善盆腔血液循環。中藥療程通常需4-8周。
3、止痛藥物:急性期疼痛明顯者可短期使用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等非甾體抗炎藥。嚴重痙攣性疼痛可考慮解痙藥物如山莨菪堿,但需警惕掩蓋病情進展。
4、益生菌補充:長期抗生素使用易導致菌群失調,可口服雙歧桿菌、乳酸菌等益生菌制劑。建議與抗生素間隔2小時服用,療程持續至停藥后1-2周,有助于預防陰道炎等并發癥。
5、物理治療:慢性盆腔炎可采用超短波、微波等深部熱療,促進炎癥吸收。子宮穴位的低頻脈沖電刺激可緩解盆腔粘連,每周2-3次,10次為1療程。治療期間需監測體溫變化。
患者應保持清淡飲食,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的獼猴桃、西蘭花等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每日溫水坐浴15分鐘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經期需暫停。適度進行瑜伽、快走等有氧運動,增強盆底肌力。急性發作期間需絕對臥床休息,癥狀持續超過3天或出現發熱需及時復診。治療期間禁止性生活,伴侶需同步檢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