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血便可通過調整飲食結構、補充鐵劑、藥物治療、內鏡止血、手術干預等方式改善。該癥狀可能與痔瘡、消化道潰瘍、腸息肉、腸道腫瘤、肛裂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便后滴血、糞便帶血絲、腹痛、貧血、體重下降等癥狀。
1、飲食調整:增加膳食纖維攝入有助于軟化糞便,減少排便時對痔瘡或肛裂創面的刺激。推薦每日食用燕麥、火龍果、芹菜等富含纖維的食物,同時避免辛辣刺激性飲食。水分攝入需達到每日2000ml以上,預防便秘誘發出血。
2、鐵劑補充:長期慢性失血易導致缺鐵性貧血,需在醫生指導下口服琥珀酸亞鐵、多糖鐵復合物或硫酸亞鐵。補鐵期間建議搭配維生素C促進吸收,避免與鈣劑、濃茶同服影響效果。定期監測血紅蛋白水平調整劑量。
3、藥物干預:痔瘡出血可外用氫化可的松栓劑緩解炎癥,口服地奧司明改善靜脈回流。消化道潰瘍需采用奧美拉唑抑制胃酸,聯合鋁碳酸鎂保護黏膜。感染性腸炎需根據病原體選擇頭孢克肟或甲硝唑抗感染。
4、內鏡治療:結腸鏡下電凝止血適用于潰瘍或息肉出血,通過高頻電流封閉出血點。對于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可采用內鏡下套扎術,用橡皮圈結扎曲張靜脈。術后需禁食6-8小時觀察有無再出血。
5、手術處理:反復出血的混合痔可行痔上黏膜環切術PPH,嚴重肛裂需行側方內括約肌切開術。腸道腫瘤出血需根據分期選擇腸段切除術或根治性手術,術前需完善CT評估轉移情況。
出現血便需立即記錄出血頻率和糞便性狀,避免劇烈運動加重出血。建議每日進行提肛運動增強盆底肌力,出血期選擇游泳或散步等低強度運動。烹飪時優先采用蒸煮方式,適量補充動物肝臟、菠菜等富鐵食物。持續出血超過3天或伴隨暈厥、嘔血需急診就醫,老年患者突發鮮紅色血便要警惕缺血性腸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