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細胞癌的癥狀可能由局部皮膚改變、潰瘍形成、色素沉著、毛細血管擴張、病灶硬化等原因引起。
1、皮膚結節:基底細胞癌早期表現為珍珠樣光澤的丘疹或結節,表面可見毛細血管擴張。病灶多呈緩慢生長趨勢,可通過皮膚鏡檢查確診,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切除、光動力療法。
2、潰瘍糜爛:腫瘤中央可出現難以愈合的潰瘍,邊緣呈珍珠樣隆起。潰瘍面可能伴有結痂或出血,需與慢性皮膚潰瘍鑒別。Mohs顯微外科手術是首選治療方式。
3、色素改變:約30%病例呈現褐色或黑色色素沉著,易被誤診為色素痣。色素型基底細胞癌需通過組織病理學確診,治療可采用冷凍治療或局部化療藥物。
4、毛細血管擴張:病灶表面常見樹枝狀分布的毛細血管,按壓可褪色。這種特征性表現有助于臨床診斷,靶向治療聯合手術切除效果顯著。
5、硬化斑塊:少數病例表現為界限不清的硬化斑塊,類似瘢痕組織。硬化型基底細胞癌侵襲性較強,需擴大切除范圍并配合放射治療。
日常需注意防曬護理,避免紫外線照射誘發新發病灶。建議每年進行專業皮膚檢查,發現可疑皮損及時活檢。術后患者應保持創面清潔,定期復查監測復發情況。均衡飲食補充維生素A、C、E,適度運動增強免疫力有助于預防腫瘤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