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可能由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胃酸反流、遺傳因素、膽汁反流、胃黏膜慢性炎癥等原因引起,可通過內鏡下切除、藥物治療、調整飲食習慣、定期復查、手術切除等方式治療。
1、感染因素: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息肉形成的重要誘因,這種細菌會破壞胃黏膜屏障,導致局部增生。根除幽門螺桿菌可采用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奧美拉唑三聯療法。伴隨癥狀包括上腹隱痛、餐后飽脹。
2、胃酸異常:長期胃酸反流會刺激胃黏膜形成炎性息肉,多見于胃竇部。抑酸藥物如雷貝拉唑、埃索美拉唑可緩解癥狀。患者可能出現反酸、燒心等胃食管反流表現。
3、遺傳傾向: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遺傳疾病可導致多發性胃息肉,具有癌變風險。這類患者需每半年接受胃鏡監測,必要時行內鏡黏膜切除術或胃部分切除術。
4、膽汁刺激:十二指腸膽汁反流入胃會引發胃底腺息肉,常見于胃大部切除術后患者。促胃腸動力藥多潘立酮可減少反流,同時需限制高脂飲食。
5、慢性炎癥:長期慢性萎縮性胃炎伴隨的腸上皮化生易發展成胃息肉,尤其好發于胃體部。補充葉酸和維生素B12有助于黏膜修復,需避免腌制、煙熏食物。
胃息肉患者日常應選擇易消化的食物如蒸魚、山藥粥,避免辛辣刺激飲食。適度進行快走、太極拳等低強度運動,促進胃腸蠕動。術后患者需嚴格遵循軟食過渡原則,定期復查胃鏡監測息肉變化,發現異常出血或腹痛加重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