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腸炎是發生在新生兒期的腸道炎癥性疾病,主要表現為腹瀉、嘔吐、腹脹等癥狀。該病可能由喂養不當、細菌感染、病毒感染、乳糖不耐受、先天性腸道畸形等因素引起,需通過調整喂養方式、藥物治療、補液支持等方式干預。
1、喂養不當:配方奶濃度過高、喂養器具消毒不徹底可能刺激新生兒腸道。建議采用按需喂養模式,奶瓶奶嘴每日煮沸消毒,母乳喂養者注意母親飲食清淡。
2、細菌感染: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病原體可通過污染食物或接觸傳播。患兒可能出現黏液血便伴發熱,需進行大便培養確診。治療可選用頭孢克肟、阿莫西林等抗生素,同時補充益生菌調節菌群。
3、病毒感染:輪狀病毒、諾如病毒等引起的水樣便腹瀉具有較強傳染性。需隔離護理,優先采用口服補液鹽預防脫水,嚴重者可靜脈補液。蒙脫石散可輔助保護腸黏膜。
4、乳糖不耐受:繼發性乳糖酶缺乏導致腹瀉遷延不愈。建議暫時改用無乳糖配方奶粉,母乳喂養者可添加乳糖酶制劑。需監測體重增長情況,多數患兒2-4周后逐漸恢復。
5、腸道畸形:先天性巨結腸、腸旋轉不良等疾病可能表現為頑固性腹脹。需通過腹部立位片、造影等檢查確診,部分病例需行腸造瘺術或根治性手術,術后需專業營養支持。
新生兒腸炎護理需維持適宜室溫,便后及時清潔臀部預防尿布疹。母乳喂養母親應避免進食生冷刺激食物,配方奶喂養者嚴格按比例沖調。觀察記錄每日排便次數、性狀及尿量,出現嗜睡、眼窩凹陷等脫水征象需立即就醫。適當腹部按摩可促進腸蠕動,喂養后保持豎抱體位減少吐奶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