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動脈造影的適應證包括評估動脈狹窄閉塞、診斷血管畸形、術前規劃血運重建、監測介入治療效果、鑒別不明原因下肢疼痛。
1、動脈狹窄閉塞:下肢動脈造影可明確動脈粥樣硬化或血栓導致的管腔狹窄程度及范圍。動脈狹窄可能與高血壓、糖尿病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間歇性跛行、肢體發涼等癥狀。治療需根據狹窄程度選擇球囊擴張成形術或支架植入術。
2、血管畸形:動靜脈瘺、血管瘤等先天性或獲得性病變可通過造影顯示異常血流通道。血管畸形可能與創傷、遺傳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局部搏動性腫塊、皮膚溫度升高等癥狀。治療方式包括血管栓塞術或手術切除。
3、血運重建規劃:對于慢性肢體缺血患者,造影能精確定位病變血管段,為旁路移植術或腔內治療提供解剖依據。血運重建術前需評估髂動脈、股動脈及膝下動脈的三維形態。
4、介入治療監測:在血管成形術或溶栓過程中,實時造影可確認器械位置、評估血流恢復情況。監測重點包括殘余狹窄率、側支循環建立及遠端灌注改善程度。
5、疑難疼痛鑒別:對于常規檢查無法明確的持續性下肢疼痛,造影可排除血管源性病因,如腘動脈陷迫綜合征或外膜囊性病變。血管源性疼痛常與特定體位或運動相關,需結合磁共振成像進一步鑒別。
日常護理需控制血壓血糖,戒煙限酒,每日進行30分鐘步行訓練促進側支循環形成。飲食建議采用地中海飲食模式,增加深海魚類、堅果攝入以改善血管內皮功能,避免高鹽高脂食物加重動脈硬化。術后患者應定期復查踝肱指數,觀察肢體皮溫、顏色變化,出現突發疼痛或潰瘍需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