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狹窄可通過臥床休息、物理治療、藥物治療、微創手術、開放手術等方式治療。椎管狹窄通常由骨質增生、韌帶肥厚、椎間盤突出、先天性發育異常、外傷等因素引起。
1、臥床休息:急性期需絕對臥床2-3天,選擇硬板床保持脊柱中立位。避免久坐久站,使用腰圍支撐減少椎間盤壓力,疼痛緩解后逐步恢復日常活動。
2、物理治療:超短波治療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紅外線照射緩解肌肉痙攣。牽引治療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配合推拿手法松解軟組織粘連。
3、藥物治療:非甾體抗炎藥如塞來昔布、雙氯芬酸鈉可緩解神經根水腫,神經營養藥物甲鈷胺促進神經修復。嚴重疼痛可短期使用曲馬多等弱阿片類藥物。
4、微創手術:經皮椎間孔鏡技術通過7mm切口摘除突出髓核,椎體成形術向壓縮椎體注入骨水泥。手術創傷小,術后第二天可下床活動,適合基礎疾病較多的老年患者。
5、開放手術:椎板切除減壓術直接解除脊髓壓迫,椎間融合術采用鈦籠植骨維持脊柱穩定性。需嚴格評估心肺功能,術后配合支具固定3個月。
日常飲食需保證每日1500ml飲水量,補充富含鈣質的牛奶、豆腐,增加三文魚等Omega-3脂肪酸攝入。康復期進行五點支撐法腰背肌鍛煉,水中行走訓練可減輕關節負擔。睡眠時側臥屈膝姿勢能降低椎間盤壓力,定期復查MRI觀察神經壓迫改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