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可能由妊娠分娩損傷、長期腹壓增高、年齡增長、盆腔手術史、慢性炎癥刺激等因素引起,常見類型包括壓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性功能障礙、慢性盆腔疼痛、糞失禁等。
1、尿失禁:壓力性尿失禁與盆底肌松弛有關,表現為咳嗽漏尿。凱格爾運動可增強肌力,嚴重者需尿道中段懸吊術或注射填充劑。急迫性尿失禁常伴膀胱過度活動,可用索利那新、米拉貝隆調節神經。
2、器官脫垂:陰道前后壁膨出多因分娩撕裂,子宮脫垂分四度。輕癥用子宮托支撐,重度需骶棘韌帶固定術或經陰道網片植入。術后避免提重物,堅持盆底肌鍛煉預防復發。
3、性功能障礙:盆底肌痙攣導致性交痛,生物反饋治療可協調肌肉收縮。陰道萎縮者適用局部雌激素軟膏,性欲減退需評估睪酮水平。伴侶協同治療改善心理因素。
4、慢性疼痛:盆腔粘連或肌筋膜疼痛綜合征引發持續隱痛。物理治療采用電刺激緩解痙攣,疼痛科介入可行陰部神經阻滯。認知行為療法幫助應對焦慮情緒。
5、排便異常:直腸膨出導致排便梗阻,需調整膳食纖維攝入量。肛提肌綜合征引發里急后重,溫水坐浴配合地爾硫卓軟膏可緩解。頑固性失禁考慮骶神經調節術。
日常攝入富含膠原蛋白的銀耳、蹄筋,進行瑜伽橋式、深蹲訓練增強核心力量。出現持續排尿異常、下墜感或性生活質量下降時,建議至婦科盆底??七M行肌電圖評估和三維超聲檢查。產后42天應常規篩查盆底肌力,更年期女性每年進行POP-Q分期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