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外陰部出現包塊可能由毛囊炎、前庭大腺囊腫、外陰癤腫、尖銳濕疣或外陰腫瘤等原因引起。
1、毛囊炎:
外陰皮膚毛囊細菌感染是常見誘因,多因局部清潔不足、出汗刺激或剃毛損傷導致。表現為紅色丘疹伴壓痛,頂端可能出現膿頭。保持局部干燥清潔后,多數可在1周內自愈,嚴重時需外用抗生素軟膏如莫匹羅星。
2、前庭大腺囊腫:
前庭大腺導管阻塞導致分泌物潴留形成囊性腫物,常見于育齡女性。腫塊位于大陰唇后1/3處,直徑1-3厘米,無痛感但繼發(fā)感染時會紅腫熱痛。小囊腫可觀察,反復發(fā)作或感染需行造口術引流。
3、外陰癤腫:
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深部毛囊炎癥,表現為硬結伴劇烈跳痛,后期形成黃色膿栓。需避免擠壓,早期熱敷促進化膿,破潰后可用碘伏消毒,必要時口服頭孢類抗生素。
4、尖銳濕疣:
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導致的菜花樣贅生物,通過性接觸傳播。疣體呈粉紅色或灰白色,表面粗糙,可能伴瘙癢。需冷凍、激光或光動力治療,同時需檢查宮頸HPV感染情況。
5、外陰腫瘤:
包括良性纖維瘤或惡性鱗癌等,腫塊質地硬、生長較快且可能伴隨潰瘍出血。外陰鱗癌常見于絕經后女性,與HPV持續(xù)感染相關。所有不明性質包塊均需活檢明確診斷。
日常需選擇棉質內褲并每日更換,避免穿緊身褲造成摩擦刺激。清洗外陰時使用溫水即可,過度使用洗劑可能破壞菌群平衡。出現包塊后禁止自行挑破,觀察3天無改善或伴隨發(fā)熱、潰爛時需及時婦科就診。性傳播疾病相關病變需伴侶共同檢查治療,治療期間避免性生活。絕經后女性外陰新發(fā)腫塊應優(yōu)先排除惡性腫瘤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