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蕁麻疹與慢性蕁麻疹在病程、誘因、癥狀特征及治療策略上存在顯著差異。病程長短、過敏原暴露、免疫機制異常、藥物反應、感染因素是主要區分點。
1、病程差異:急性蕁麻疹病程短于6周,多由食物過敏或昆蟲叮咬觸發;慢性蕁麻疹持續超過6周,可能與自身免疫疾病相關。前者需避免已知過敏原,后者需排查甲狀腺功能異常等潛在病因。
2、誘因特征:急性發作常見于海鮮、堅果等特定食物攝入后;慢性患者約50%找不到明確誘因,壓力、溫度變化可能加重癥狀。記錄飲食日記有助于急性患者識別過敏原,慢性患者需進行自體血清皮膚試驗。
3、皮損表現:兩者均出現風團和血管性水腫,但急性發作風團更大直徑可達數厘米,消退更快24小時內;慢性患者風團較小但反復出現,可能伴隨皮膚劃痕癥。冷敷可緩解瘙癢,慢性患者需長期服用抗組胺藥。
4、免疫機制:急性多屬IgE介導的I型超敏反應;慢性患者30%-50%存在功能性自身抗體。急性期需備用腎上腺素筆,慢性患者可嘗試奧馬珠單抗等生物制劑。
5、合并癥管理:急性發作可能進展為過敏性休克,需監測呼吸困難;慢性患者常合并抑郁焦慮。急性期靜脈注射地塞米松,慢性患者建議聯合心理咨詢。
控制飲食避免高組胺食物如奶酪、腌制品,規律有氧運動改善免疫功能,洗澡水溫不超過38℃減少皮膚刺激。慢性患者每月復診評估藥物療效,急性發作期間禁用阿司匹林等非甾體抗炎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