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發熱可通過物理降溫、藥物干預、病因治療、補液支持、感染控制等方式緩解。發熱不退可能與病毒感染、細菌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性疾病、中暑等因素有關。
1、物理降溫:
體溫低于38.5℃時建議采用溫水擦浴、冰袋冷敷額頭或腋下、調節室溫至22-24℃等物理方法。避免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膚,兒童可貼退熱貼輔助散熱,同時保持衣物透氣吸汗。
2、藥物干預:
體溫超過38.5℃需服用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或阿司匹林等解熱鎮痛藥。藥物使用間隔應大于4-6小時,24小時內不超過4次。蠶豆病患者禁用阿司匹林,肝功能異常者慎用對乙酰氨基酚。
3、病因治療:
細菌性感染需根據藥敏結果選用阿莫西林、頭孢克肟或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病毒感染通常對癥處理,流感早期可口服奧司他韋。自身免疫性疾病需使用潑尼松等免疫抑制劑。
4、補液支持:
每升高1℃體溫需增加500ml補液量,可飲用淡鹽水、口服補液鹽或椰子水。出現尿量減少、口唇干裂等脫水癥狀時,需靜脈補充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
5、感染控制:
肺結核等傳染病需隔離治療,佩戴口罩并定期消毒居所。不明原因發熱超過3周需排查EB病毒、巨細胞病毒感染,必要時進行骨髓穿刺或PET-CT檢查。
發熱期間建議進食冬瓜粥、百合銀耳羹等清淡流食,避免辛辣油膩食物。每日監測體溫4次并記錄波動曲線,若72小時未退熱或出現意識模糊、皮疹、關節腫痛需急診處理。保持每日飲水量2000-2500ml,臥床休息時每2小時翻身拍背預防墜積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