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產3周傷口痛可能由傷口感染、縫線反應、活動過度、子宮收縮、瘢痕增生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抗感染治療、物理緩解、減少活動、藥物鎮痛、瘢痕管理等方式改善。
1、傷口感染:術后護理不當或細菌侵入可能導致傷口紅腫熱痛,伴滲液或發熱。需就醫進行傷口清創,口服頭孢克肟、阿莫西林等抗生素,局部使用碘伏消毒。保持傷口干燥,避免抓撓。
2、縫線反應:體質敏感者可能對縫合線產生排異反應,表現為局部硬結、刺痛。醫生可能建議拆除可吸收線,改用絲線縫合。熱敷可緩解炎癥反應,疼痛明顯時可短期服用布洛芬。
3、活動過度:過早提重物或頻繁彎腰可能牽拉傷口,延遲愈合。建議使用收腹帶減輕腹部壓力,日常活動量控制在步行30分鐘/次,每日2-3次。哺乳時采用側臥姿勢減少腹部張力。
4、子宮收縮:產后宮縮痛可能輻射至切口區域,哺乳時催產素分泌會加重疼痛。熱敷下腹部可緩解,疼痛持續超過1小時可服用對乙酰氨基酚。觀察惡露性狀,排除宮內感染。
5、瘢痕增生:膠原過度沉積可能導致傷口發硬、瘙癢刺痛。拆線后2周開始使用硅酮凝膠,配合指腹環形按摩。增生嚴重者可進行瘢痕內注射曲安奈德,或采用激光治療改善外觀。
術后飲食需保證每日60g優質蛋白攝入,推薦魚肉、雞胸肉、豆腐等易消化食材。傷口愈合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飲水2000ml促進代謝。6周內避免卷腹類運動,可進行凱格爾訓練增強盆底肌。每2-3天檢查傷口情況,出現滲血、流膿或38℃以上發熱需立即就診。哺乳期用藥需嚴格遵醫囑,鎮痛藥服用后間隔4小時再哺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