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頭下面有小顆粒可能由珍珠狀陰莖丘疹、皮脂腺異位癥、尖銳濕疣、包皮龜頭炎、過敏反應等原因引起,可通過局部清潔、藥物治療、激光手術等方式干預。
1、珍珠狀丘疹:
冠狀溝邊緣出現珍珠白色或淡紅色半透明小顆粒,直徑1-3毫米,呈規則排列。屬于良性增生,與包皮過長或局部衛生不良相關。無需特殊治療,每日用溫水清洗并保持干燥即可,包皮過長者可考慮環切術。
2、皮脂腺異位:
黏膜下黃色或淡白色顆粒狀突起,觸之柔軟無痛,常見于包皮內側。因皮脂腺發育異常導致,青春期后高發。通常無需處理,避免反復摩擦刺激,合并感染時可外用莫匹羅星軟膏。
3、尖銳濕疣:
菜花狀或乳頭狀贅生物,表面粗糙易出血,與HPV病毒感染有關。具有傳染性,需冷凍治療或激光祛除,配合咪喹莫特乳膏、鬼臼毒素等外用藥物,性伴侶需同步檢查。
4、龜頭包皮炎:
紅色丘疹伴瘙癢滲出,多因細菌或真菌感染引發。可能與白色念珠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相關,表現為局部灼痛、白色分泌物。使用克霉唑乳膏、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等抗感染藥物,嚴重時口服氟康唑。
5、接觸性皮炎:
使用安全套、洗滌劑等物品后出現的過敏性皮疹,呈密集紅色小顆粒伴刺痛。立即停用致敏產品,清水沖洗后涂抹氫化可的松軟膏,反復發作者需檢測過敏原。
日常選擇純棉透氣內褲,避免使用堿性沐浴露清洗生殖器。暫停性生活至癥狀消退,觀察顆粒是否增大或潰爛。合并發熱、淋巴結腫大需排除梅毒等性傳播疾病,出現潰瘍滲液時及時皮膚科就診。飲食減少辛辣刺激,適當補充維生素C增強皮膚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