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皮膚病可能由皮膚屏障受損、長期潮濕環境、免疫力低下、接觸傳染源、基礎疾病等因素引起。
1、屏障受損:皮膚角質層破損或酸堿度失衡時,防御能力下降,紅色毛癬菌等條件致病菌易侵入角質層繁殖。避免抓撓刺激,使用含尿素或神經酰胺的保濕劑修復皮脂膜。
2、潮濕環境:足部多汗或衣物未及時更換形成局部悶熱,促進念珠菌在褶皺處增殖。穿透氣棉質衣物,運動后及時擦干趾縫,可撒布抗真菌粉保持干燥。
3、免疫抑制:HIV感染或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者,T細胞功能減弱無法有效清除真菌。控制基礎疾病前提下,適當補充維生素D和蛋白質增強免疫。
4、接觸傳播:共用拖鞋、毛巾等物品直接接觸病原體,寵物攜帶犬小孢子菌也可傳染。煮沸消毒貼身物品,寵物患癬時需隔離治療,接觸后使用酮康唑洗劑沖洗。
5、代謝疾病: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導致皮膚表面糖分增多,成為馬拉色菌的理想培養基。需將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合并感染時聯用氟康唑和血糖監測。
日常選擇寬松透氣的衣物,避免赤足行走于公共浴室。飲食增加富含鋅的海產品和維生素B族的粗糧,每周進行快走或游泳等有氧運動促進排汗通暢。出現指甲增厚或環形紅斑等癥狀時,需進行真菌鏡檢明確菌種,足癬療程通常需持續用藥4周以上防止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