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在醫學上稱為足癬,根據臨床表現和致病菌種差異可分為水皰型、間擦糜爛型、鱗屑角化型三種主要類型。水皰型以簇集或散在的小水皰為特征,間擦糜爛型好發于趾縫并伴隨浸漬發白,鱗屑角化型表現為足跟或足緣的皮膚增厚脫屑。
1、水皰型:多由紅色毛癬菌感染引起,夏季高發,常見于足底或足側緣。皮損初期為針尖大小深在性水皰,皰液清澈,破裂后形成環狀鱗屑。治療需保持局部干燥,外用聯苯芐唑乳膏、特比萘芬噴霧或酮康唑軟膏,避免搔抓導致繼發感染。
2、間擦糜爛型:常見于第3-4或4-5趾縫,與多汗、穿不透氣鞋襪相關。皮膚浸漬發白后剝脫露出鮮紅糜爛面,伴有明顯瘙癢。建議每日用生理鹽水濕敷后涂抹硝酸咪康唑散劑,選擇五趾分開的棉襪,夜間可外用布替萘芬乳膏加強療效。
3、鱗屑角化型:主要由絮狀表皮癬菌導致,冬季加重。足跖及足緣出現片狀脫屑伴皮膚皸裂,角質層增厚可達數毫米。需長期使用尿素軟膏軟化角質,配合阿莫羅芬擦劑或環吡酮胺乳膏,嚴重者可采用封包療法增強藥物滲透。
合并細菌感染時會出現膿皰、滲液等表現,需加用莫匹羅星軟膏;繼發濕疹樣改變需短期使用氫化可的松等弱效激素。糖尿病患者出現足癬應及時就醫,避免誘發丹毒等嚴重并發癥。
日常護理需區分類型針對性處理:水皰型患者宜穿網眼透氣鞋,避免長時間泡腳;間擦糜爛型應每日更換純棉襪并用吹風機低溫烘干趾縫;鱗屑角化型建議每周用40℃溫水泡腳后機械去角質。所有類型均需避免與他人共用拖鞋、修腳工具,健身房等公共場所應穿著防水拖鞋。飲食上補充富含維生素A的胡蘿卜、動物肝臟有助于皮膚修復,鋅元素豐富的牡蠣、堅果可增強局部免疫力。癥狀持續超過兩周或出現紅腫熱痛需皮膚科就診,必要時進行真菌鏡檢確認菌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