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可通過凱格爾運動、生物反饋治療、電刺激療法、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改善。該病通常由妊娠分娩、長期腹壓增高、盆底肌肉損傷、激素水平下降、神經功能障礙等原因引起。
1、凱格爾運動:通過有節律地收縮和放松盆底肌群增強肌肉力量,每日進行3組、每組10-15次收縮,持續6-8周可改善輕度尿失禁。需注意避免腹部肌肉代償發力,正確方法是收縮肛門與尿道口周圍肌肉。
2、生物反饋治療:借助傳感器將肌肉活動轉化為視覺或聽覺信號,幫助患者精準掌握收縮力度。每周2-3次、每次20分鐘的訓練能提升肌肉協調性,尤其適合產后女性或術后康復人群。
3、電刺激療法:采用低頻電流刺激盆底神經肌肉,促進血液循環和神經功能恢復。臨床常用經陰道或經肛電極,療程為10-15次,對壓力性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脫垂有顯著效果。
4、藥物治療:雌激素軟膏適用于絕經后萎縮性陰道炎患者,可局部涂抹改善黏膜彈性。抗膽堿能藥物如索利那新、奧昔布寧能緩解急迫性尿失禁,托特羅定適用于膀胱過度活動癥。
5、手術治療:陰道前壁修補術用于膀胱膨出修復,采用自體筋膜或合成網片加強支撐。骶骨固定術通過懸吊裝置糾正子宮脫垂,術后需配合3個月盆底肌訓練預防復發。
日常可增加富含膠原蛋白的飲食如銀耳、豬蹄,避免負重及久蹲動作。建議每周進行3次游泳或瑜伽鍛煉,水中浮力能減輕盆底壓力。長期咳嗽或便秘患者需及時治療原發病,體重指數超標者應控制BMI在24以下。癥狀持續加重或影響生活質量時需至婦科或泌尿外科就診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