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性肝損傷可通過停藥觀察、保肝治療、人工肝支持、肝移植等方式治療。藥物性肝損傷通常由抗生素、抗結核藥、中草藥、抗腫瘤藥、解熱鎮痛藥等因素引起。
1、停藥觀察:立即停用可疑肝毒性藥物是治療核心措施。輕度肝損傷患者停藥后肝功能多可自行恢復,需每周監測轉氨酶水平直至正常。避免使用同類結構藥物防止交叉過敏。
2、保肝治療:輕中度患者可選用多烯磷脂酰膽堿修復細胞膜,還原型谷胱甘肽促進解毒,甘草酸制劑抗炎退黃。三種藥物聯用可縮短恢復周期,治療期間需監測膽紅素變化。
3、人工肝支持:暴發性肝衰竭患者需進行血漿置換清除毒素,分子吸附再循環系統替代肝臟代謝功能。兩種人工肝技術可爭取3-4周肝細胞再生時間,降低顱內壓風險。
4、肝移植評估:符合King's College標準的重癥患者需緊急肝移植。活體肝移植與尸體肝移植五年生存率均達70%,術后需終身服用他克莫司等抗排斥藥物。
5、病因預防:使用利福平等抗結核藥前應檢測CYP2E1基因型,服用對乙酰氨基酚需嚴格控制在4g/日以下。兩種高風險藥物需配合水飛薊賓預防性保肝。
急性期患者宜選擇低脂高蛋白飲食,每日補充支鏈氨基酸粉劑30g。恢復期進行太極拳等低強度運動,每周3次不超過30分鐘。居家監測應記錄皮膚鞏膜黃染程度與尿液顏色變化,出現嗜睡癥狀需立即復查血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