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腳腫通常由生理性體液潴留、子宮壓迫靜脈、激素水平變化、妊娠期高血壓或蛋白尿等原因引起。
1、生理性體液潴留:
妊娠期血容量增加約50%,血漿滲透壓降低導致組織間隙水分增多。孕中晚期增大的子宮壓迫下腔靜脈,阻礙下肢血液回流,進一步加重水腫。這種水腫多呈對稱性,晨輕暮重,抬高下肢或休息后可緩解。
2、子宮壓迫靜脈:
隨著子宮增大,髂靜脈和下肢靜脈受壓逐漸明顯。靜脈回流受阻時,毛細血管靜水壓升高促使液體滲出,常見于雙足踝部。長時間站立或行走會加重癥狀,側臥位可減輕壓迫。
3、激素水平變化:
孕激素和醛固酮分泌增加導致鈉水潴留,雌激素促進血管通透性增高。這些變化使血管內液體更易滲入組織間隙,尤其在孕28周后更為顯著。
4、妊娠期高血壓:
病理性水腫可能伴隨血壓≥140/90mmHg和尿蛋白陽性。全身小動脈痙攣導致血管內皮損傷,引發毛細血管滲漏。這種水腫常突然出現且累及顏面,需立即就醫。
3、蛋白尿:
腎臟濾過屏障受損時,大量蛋白從尿液中丟失,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引發全身性水腫。孕婦出現尿泡沫增多或體重驟增時,需排查子癇前期等并發癥。
建議孕婦每日攝入高蛋白食物如魚肉、豆制品,補充優質蛋白維持血漿滲透壓;減少食鹽攝入至每日5克以下,避免腌制食品;穿著醫用彈力襪促進靜脈回流,休息時抬高下肢15-20厘米;每小時活動下肢5分鐘改善循環,避免久坐久站。若水腫伴隨頭痛、視物模糊或尿量減少,需立即產科就診排查妊娠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