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炎癥可通過保持局部清潔、使用抗菌藥物、調節陰道菌群、物理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緩解。常見病因包括細菌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蟲感染、激素水平異常、免疫力下降等。
1、保持清潔:
每日用溫水清洗外陰,避免使用堿性洗液破壞陰道酸性環境。選擇純棉透氣內褲并每日更換,經期及時更換衛生巾。性生活前后注意清潔,避免交叉感染。清洗時從前向后擦拭,防止肛周細菌污染外陰。
2、抗菌治療:
細菌性陰道炎可選用甲硝唑、克林霉素等抗生素;真菌感染常用克霉唑栓劑、氟康唑口服;滴蟲性陰道炎需口服替硝唑聯合局部用藥。用藥需完成規定療程,避免耐藥性產生。妊娠期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選擇B類安全藥物。
3、菌群調節:
補充乳酸桿菌制劑可恢復陰道微生態平衡,常用定君生、延華等陰道膠囊。配合低糖飲食減少真菌滋生,適量攝入無糖酸奶等含益生菌食品。避免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破壞正常菌群。
4、物理治療:
慢性宮頸炎可采用激光、微波等物理療法消除炎癥組織。盆腔炎輔助超短波治療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炎癥吸收。治療期間禁止盆浴、游泳,避免加重感染風險。
5、手術干預:
輸卵管膿腫需行腹腔鏡引流術,嚴重盆腔粘連可能需宮腹腔鏡聯合松解。宮頸息肉或囊腫較大時建議電切術,術后病理檢查排除惡變。術后需配合抗生素預防感染。
建議增加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攝入,如獼猴桃、西蘭花等增強免疫力。避免長期穿緊身褲造成局部潮濕,經期忌食辛辣刺激食物。規律作息配合適度運動,如瑜伽、快走等改善盆腔血液循環。治療期間暫停性生活,配偶需同步檢查治療。出現異常分泌物增多、外陰瘙癢加重或下腹墜痛持續時應及時復診,必要時進行陰道鏡、B超等檢查明確病情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