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直腸炎可能由感染因素、免疫異常、腸道菌群失調、放射性損傷、長期刺激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現為排便異常、腹部不適、黏液便、里急后重、便血等癥狀。
1、排便異常:患者常出現腹瀉與便秘交替,糞便多呈稀糊狀,可能含未消化食物殘渣。每日排便次數可達3-10次,夜間排便頻率增加提示病情活動。建議記錄排便日記,避免攝入乳制品、辛辣食物等刺激物,適當補充水溶性膳食纖維。
2、腹部不適:左下腹持續隱痛或絞痛多見,排便后疼痛可暫時緩解。疼痛可能與腸管痙攣、黏膜水腫有關。熱敷腹部、練習腹式呼吸有助于緩解癥狀,急性發作期需采用低渣飲食。
3、黏液便:腸黏膜分泌亢進導致糞便表面附著蛋清樣黏液,嚴重時可見黏液單獨排出。這與炎癥刺激杯狀細胞增生相關。需警惕黏液膿血便提示感染加重,必要時行糞便鈣衛蛋白檢測。
4、里急后重:直腸敏感度增高引發排便不盡感,患者頻繁產生便意卻排便困難。肛門墜脹感在久坐后加劇。生物反饋訓練可改善盆底肌協調性,避免如廁時過度用力。
5、便血:黏膜糜爛或潰瘍導致糞便混有鮮紅色血液,出血量多時可見血塊。需鑒別痔瘡出血,結腸鏡檢查可明確出血部位。出血期間應禁食粗纖維食物,口服康復新液促進黏膜修復。
患者日常需保持低脂高蛋白飲食,優先選擇魚肉、蒸蛋等易消化食材,每日補充適量益生菌。適度進行快走、瑜伽等低強度運動,避免久坐壓迫直腸。癥狀持續加重或出現體重下降、發熱時需及時消化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