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精癥可通過精液常規檢查、精子存活率測試、精子形態學分析、激素水平檢測、遺傳學篩查等方式診斷。該病癥可能與睪丸功能障礙、生殖道感染、內分泌異常、染色體缺陷、環境毒素暴露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精液量減少、精子活動力低下等癥狀。
1、精液檢查:通過顯微鏡觀察精液中精子數量及活動狀態,死精癥患者可見精子存活率低于58%或完全無活動精子。建議禁欲3-7天后采集精液樣本,重復檢測2-3次以提高準確性。
2、存活率測試:采用伊紅染色或低滲腫脹試驗區分活精與死精。正常精子在低滲溶液中尾部會腫脹彎曲,而死精因細胞膜破損無此反應。該方法可輔助判斷精子細胞膜完整性。
3、形態學評估:通過改良巴氏染色分析精子頭部、頸部、尾部結構異常。死精癥常伴隨精子頭部空泡增多、頂體缺失等畸形,畸形率超過96%需考慮遺傳因素。
4、激素檢測:檢測卵泡刺激素、黃體生成素、睪酮等生殖激素水平。促性腺激素升高伴睪酮降低提示睪丸生精功能障礙,這類內分泌紊亂可導致精子生成障礙。
5、基因篩查:Y染色體微缺失檢測可發現AZFa、AZFb、AZFc區域缺失,這類遺傳缺陷會干擾精子發生過程。對于嚴重少弱精癥患者,建議進行染色體核型分析排除克氏綜合征。
日常需避免長期接觸高溫、輻射、農藥等有害環境,增加深海魚、牡蠣等富鋅食物攝入。每周進行3-5次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游泳、慢跑等改善睪丸血液循環。若連續兩次精液檢查顯示精子存活率低于參考值,應及時到生殖醫學科進行系統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