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潰瘍不一定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其病因包括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胃酸分泌異常、遺傳因素、精神壓力等。
1、幽門螺旋桿菌:約70%胃潰瘍患者存在該菌感染,其分泌的毒素會破壞胃黏膜屏障。根除治療需采用三聯療法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奧美拉唑或四聯療法。
2、藥物因素: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體抗炎藥會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保護作用。需在醫生指導下調整用藥方案,必要時聯用質子泵抑制劑。
3、胃酸失衡:胃泌素瘤或壁細胞增生會導致胃酸過量分泌。抑酸藥物如雷貝拉唑、法莫替丁可有效控制癥狀,嚴重者需進行迷走神經切斷術。
4、遺傳易感性:家族中有消化性潰瘍病史者患病風險增加2-3倍。這類人群應定期進行胃鏡檢查,避免吸煙飲酒等危險因素。
5、應激因素:長期焦慮或重大創傷可能通過神經內分泌途徑影響胃黏膜血流。認知行為療法聯合放松訓練可改善癥狀,急性應激性潰瘍需住院治療。
預防胃潰瘍需注意飲食規律,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適量攝入富含維生素U的卷心菜、西蘭花。保持適度運動有助于改善胃腸蠕動,戒煙限酒可降低復發風險。出現持續上腹痛、黑便等癥狀時應及時進行碳13呼氣試驗或胃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