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腹瀉可通過調整喂養方式、補充水分、使用益生菌、藥物治療、預防感染等方式治療。新生兒腹瀉通常由喂養不當、腸道菌群失調、病毒感染、細菌感染、乳糖不耐受等原因引起。
1、調整喂養:母乳喂養需注意母親飲食清淡,避免高脂高糖食物;配方奶喂養可嘗試低乳糖或無乳糖奶粉,少量多次喂食減輕腸道負擔。每次喂奶后豎抱拍嗝,減少吞入空氣。
2、補水防脫:口服補液鹽按體重分次補充,每公斤體重50-100毫升/天。觀察尿量、囟門凹陷程度及皮膚彈性,出現嗜睡或尿量減少需立即就醫。可輔以米湯、蘋果汁等補充電解質。
3、益生菌調節: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枯草桿菌二聯活菌等益生菌能恢復腸道微生態平衡。需與抗生素間隔2小時服用,沖泡水溫不超過40℃。連續使用5-7天可見效。
4、藥物干預:蒙脫石散可吸附腸道毒素,鋅制劑促進腸黏膜修復。細菌性腹瀉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頭孢克肟、阿莫西林等抗生素。輪狀病毒感染者慎用止瀉藥。
5、感染防控:接觸嬰兒前嚴格洗手,奶瓶餐具每日煮沸消毒。輪狀病毒流行季節避免去人群密集場所,接種五價輪狀病毒疫苗。母乳中含有的免疫球蛋白能增強嬰兒抵抗力。
母乳喂養母親應保持低脂低纖維飲食,避免攝入牛奶、豆類等易致敏食物。注意觀察大便性狀變化,水樣便超過8次/天或出現血絲需急診處理。維持適宜室溫,腹部保暖可緩解腸痙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