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可能由真菌感染、足部多汗、皮膚屏障受損、免疫低下、接觸傳染等因素引起,可通過抗真菌治療、保持干燥、修復皮膚、增強免疫、切斷傳播等方式改善。
1、真菌感染:皮膚癬菌侵犯角質層引發炎癥反應,需使用聯苯芐唑、特比萘芬、酮康唑等抗真菌藥物。穿透氣鞋襪并定期消毒可減少復發。
2、足部多汗:汗液浸潤導致局部微環境改變,促使真菌繁殖。建議每日用硫磺皂洗腳,趾縫撲撒爽身粉,選擇吸濕性強的棉質襪子。
3、皮膚破損:足部皸裂或外傷破壞保護屏障,增加感染風險。涂抹尿素軟膏修復皸裂,避免赤足行走,修甲時注意器械消毒。
4、免疫力下降:糖尿病、HIV感染等基礎疾病患者易感性增高。控制血糖在5.6-7.0mmol/L,補充維生素B族,必要時使用免疫調節劑。
5、接觸傳播:共用拖鞋、浴盆等行為造成交叉感染。家庭成員需分開使用洗腳盆,健身房淋浴時穿著防滑拖鞋,公共泳池后及時沖洗雙足。
保持足部清潔干燥是預防關鍵,每日更換透氣鞋襪并用60℃以上熱水燙洗。飲食中增加富含鋅的海產品與堅果,避免長期攝入高糖食物。適度進行快走、游泳等運動增強體質,但運動后需立即清潔擦干腳部。出現趾間糜爛、水皰滲液等癥狀持續兩周未緩解時,應至皮膚科進行真菌鏡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