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退縮可能由牙周炎、刷牙方式不當、牙齒排列不齊、咬合創(chuàng)傷、遺傳因素等原因引起。長期牙齦退縮會導致牙齒敏感、根面齲齒、牙齒松動、牙槽骨吸收、美觀問題等危害。
1、牙齒敏感:牙齦退縮使牙根暴露,牙本質(zhì)小管直接接觸外界刺激。冷熱酸甜或機械摩擦可能引發(fā)短暫尖銳疼痛。使用脫敏牙膏、避免過冷過熱飲食可緩解癥狀,嚴重者需進行樹脂充填或激光脫敏治療。
2、根面齲齒:暴露的牙根表面缺乏釉質(zhì)保護,更易發(fā)生齲壞。根面齲進展快且治療難度大,可能需進行玻璃離子充填或嵌體修復。定期使用含氟漱口水、控制糖分攝入能有效預防。
3、牙齒松動:退縮超過3mm會破壞牙周附著,導致牙齒支持力下降。臨床表現(xiàn)為咀嚼無力、牙齒移位,需通過牙周夾板固定或膜齦手術干預。日常應避免咬硬物,使用軟毛牙刷圓周刷牙。
4、牙槽骨吸收:牙齦持續(xù)退縮伴隨牙槽嵴高度降低,可能影響未來種植修復效果。錐形束CT檢查可評估骨量,嚴重者需進行引導骨再生術。補充鈣質(zhì)和維生素D有助于維持骨密度。
5、美觀問題:前牙區(qū)退縮超過2mm會破壞牙齦曲線對稱性,導致牙齒視覺變長。可采用結(jié)締組織移植術或側(cè)向轉(zhuǎn)位瓣術改善,臨時性解決方案包括牙齦飾瓷或樹脂仿真塑形。
預防牙齦退縮需每年進行牙周檢查,掌握巴氏刷牙法。日常飲食增加獼猴桃、西蘭花等維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避免單側(cè)咀嚼習慣。吸煙者牙齦退縮風險較常人高3倍,戒煙是重要干預措施。孕婦等激素變化人群應加強牙周維護,糖尿病患者需將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