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糜爛日常可通過保持清潔、避免刺激、穿著透氣、規范用藥、定期復查等方式護理。該癥狀可能與感染、過敏、激素變化、機械摩擦、免疫異常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紅腫、疼痛、分泌物異常等癥狀。
1、清潔護理:每日用溫水清洗外陰1-2次,避免使用堿性肥皂或洗液。如廁后從前向后擦拭,防止腸道細菌污染。清洗后輕拍干燥,避免用力摩擦加重糜爛面。
2、減少刺激:暫停使用衛生護墊、緊身化纖內褲及含香精的衛生用品。性生活期間選擇水性潤滑劑,避免避孕套乳膠過敏。游泳后及時更換泳衣,減少潮濕環境刺激。
3、衣物選擇:優先穿著純棉透氣的淺色內褲,每日高溫燙洗消毒。外褲選擇寬松版型,避免牛仔褲等硬質面料摩擦。睡眠時可裸睡保持通風,降低局部溫度濕度。
4、藥物管理:細菌感染可外用莫匹羅星軟膏或克林霉素凝膠,真菌感染選用克霉唑乳膏。非感染性糜爛可短期使用氫化可的松軟膏,聯合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促進修復。
5、監測變化:每周拍照記錄糜爛面變化,發現滲液增多、邊緣隆起或色素改變時及時復診。糖尿病患者需加強血糖監測,絕經女性可考慮局部雌激素治療。
日常飲食增加維生素A胡蘿卜、動物肝臟、維生素C獼猴桃、彩椒攝入促進黏膜修復,避免辛辣食物刺激。選擇瑜伽、游泳等低強度運動替代劇烈運動,沐浴水溫控制在38℃以下。睡眠時抬高臀部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心理壓力大者可嘗試正念冥想緩解焦慮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