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炎是靜脈血管壁及周圍組織的炎癥反應,可能由靜脈損傷、血流淤滯、感染、化學刺激或免疫異常等因素引起,臨床表現為局部紅腫、疼痛、條索狀硬結或發熱等癥狀。
1、靜脈損傷:靜脈穿刺、導管留置等操作可能導致血管內皮損傷,激活凝血系統并誘發炎癥反應。避免反復穿刺同一部位,拔除導管后抬高患肢促進血液回流。
2、血流淤滯:長期臥床、久坐或靜脈曲張患者易出現血液流速減緩,增加炎癥風險。建議每小時活動下肢,穿彈力襪改善循環,睡眠時墊高下肢15-20厘米。
3、細菌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病原體通過皮膚破損侵入靜脈,需進行傷口消毒處理。出現化膿性靜脈炎時需使用頭孢呋辛、克林霉素等抗生素治療。
4、化學刺激:高滲溶液或化療藥物輸注可能損傷血管內膜。選擇大靜脈輸注刺激性藥物,輸注前后用生理鹽水沖管,局部外敷50%硫酸鎂溶液。
5、免疫因素:白塞病等自身免疫疾病可導致血管炎性改變。需控制原發病,急性期使用潑尼松等糖皮質激素,慢性期聯合硫唑嘌呤免疫抑制劑。
日常需保持患肢清潔干燥,避免搔抓或壓迫炎癥部位。飲食宜選擇富含維生素C的柑橘類水果、深綠色蔬菜促進血管修復,限制高脂飲食減少血液黏稠度。適度進行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改善全身循環,但急性期應制動休息。若出現發熱、疼痛加劇或紅腫擴散等癥狀需及時就醫,警惕膿毒血癥或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