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性痤瘡是一種嚴重的炎癥性痤瘡類型,表現為深部囊腫、結節和膿腫,常伴隨瘢痕形成。其發生與皮脂腺過度分泌、毛囊角化異常、痤瘡丙酸桿菌感染、遺傳因素及激素水平波動有關。治療需結合局部護理、藥物干預和物理治療,嚴重者需皮膚科醫生介入。
1、皮脂腺異常:雄激素刺激導致皮脂腺過度分泌油脂,堵塞毛囊形成微粉刺。日常需使用含水楊酸或壬二酸的潔面產品控油,避免高糖高脂飲食。病理性因素可能與多囊卵巢綜合征有關,表現為月經紊亂、多毛,需口服避孕藥或螺內酯調節激素。
2、毛囊角化障礙:角質形成細胞異常增殖導致毛囊口堵塞。外用維A酸類藥物如阿達帕林可改善角化,配合果酸煥膚促進角質剝脫。遺傳性角化疾病可能伴隨掌跖角化,需系統性使用異維A酸治療。
3、細菌感染:痤瘡丙酸桿菌繁殖引發炎癥反應。局部涂抹過氧化苯甲酰或克林霉素殺菌,嚴重感染需口服多西環素。免疫缺陷患者可能出現反復膿腫,需細菌培養后選擇敏感抗生素。
4、炎癥反應:免疫系統過度應答導致囊腫形成。短期使用潑尼松等糖皮質激素注射減輕炎癥,光動力療法可減少炎性介質釋放。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需監測血沉、C反應蛋白等指標。
5、瘢痕修復:深部炎癥損傷真皮層形成萎縮性或增生性瘢痕。早期干預采用點陣激光或微針治療,陳舊性瘢痕需手術切除配合放射治療。瘢痕體質者應避免擠壓皮損,創傷后立即使用硅酮敷料。
日常護理需堅持低升糖指數飲食,增加三文魚、核桃等富含omega-3的食物攝入。每周3次30分鐘有氧運動如游泳、慢跑可調節激素水平。夜間清潔后使用非致痘型保濕霜維持皮膚屏障,避免使用含酒精的收斂水。囊腫未破潰時可冷敷緩解疼痛,破潰后需每日碘伏消毒并覆蓋無菌敷料。每月皮膚科隨訪評估治療效果,瘢痕增生期需持續使用加壓療法6-12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