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黑色素瘤可通過達拉非尼、曲美替尼、帕博利珠單抗等藥物治療。該疾病可能與紫外線過度暴露、基因突變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色素痣快速增大、邊緣不規則等癥狀。
1、靶向藥物:達拉非尼通過抑制BRAF蛋白激酶阻斷腫瘤生長,適用于BRAF V600突變患者。曲美替尼作為MEK抑制劑常與達拉非尼聯用,能顯著延長無進展生存期。治療期間需定期監測肝功能與心肌酶譜。
2、免疫治療:帕博利珠單抗作為PD-1抑制劑可激活T細胞抗腫瘤反應,客觀緩解率達40%以上。伊匹木單抗通過阻斷CTLA-4增強免疫應答,但可能引發結腸炎等不良反應。治療前需篩查自身免疫性疾病。
3、化療方案:達卡巴嗪通過烷基化作用破壞DNA結構,單藥有效率約15%。替莫唑胺能穿透血腦屏障控制腦轉移,常見骨髓抑制副作用。紫杉醇聯合卡鉑可作為二線方案。
4、聯合用藥:BRAF/MEK抑制劑聯合使用較單藥有效率提升至70%,中位生存期延長至25個月。免疫聯合靶向治療時需警惕肝毒性疊加風險,建議間隔4周給藥。
5、新型藥物:T-VEC作為溶瘤病毒療法可直接殺傷腫瘤細胞,局部注射病灶后能誘導全身免疫反應。雙特異性抗體tebentafusp對葡萄膜黑色素瘤顯示獨特療效。
日常需避免紫外線照射,穿戴防曬衣物并使用SPF50+防曬霜。飲食應增加維生素D和抗氧化物質攝入,如深海魚、藍莓等。適度進行有氧運動可改善免疫功能,每周建議150分鐘中等強度鍛煉。出現新發皮損或原有痣形態改變時應及時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