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分泌減少可通過調整哺乳頻率、優化母親營養攝入、改善心理狀態、檢查哺乳姿勢、排除病理因素等方式改善。母乳不足通常由哺乳間隔過長、母親營養不良、情緒壓力、銜乳不當、乳腺疾病等原因引起。
1、調整哺乳頻率:
增加哺乳次數是刺激泌乳最直接的方法。嬰兒吸吮會促進催乳素分泌,建議每2-3小時哺乳一次,夜間至少哺乳1-2次??赏ㄟ^手擠奶或吸奶器在哺乳后額外排空乳房,增加泌乳信號。避免使用奶瓶補充喂養,減少嬰兒對母乳的需求降低。
2、優化營養攝入:
母親每日需額外攝入500大卡熱量,重點補充優質蛋白質如魚肉、豆制品,增加萵筍、木瓜等促泌乳食物。保證每日飲水2000-3000毫升,可飲用溫熱的湯水。避免攝入薄荷、韭菜等可能抑制泌乳的食物。鈣、鐵、維生素D等微量營養素缺乏也會影響乳汁合成。
3、改善心理狀態:
焦慮和疲勞會抑制催乳素分泌。母親需保證每日連續睡眠4-6小時,通過冥想、音樂等方式緩解壓力。家人應分擔育兒事務,避免母親過度勞累。產后抑郁會導致泌乳量驟減,需及時尋求心理支持。
4、檢查哺乳姿勢:
錯誤的銜乳姿勢會導致乳汁排出不暢。正確姿勢應使嬰兒含住大部分乳暈,下巴緊貼乳房,出現深而慢的吸吮節奏。哺乳時可嘗試不同體位,用枕頭支撐減輕手臂疲勞。哺乳前熱敷、按摩乳房有助于乳腺導管擴張。
5、排除病理因素:
甲狀腺功能異常、貧血、多囊卵巢綜合征等疾病會影響泌乳。乳腺炎表現為乳房紅腫熱痛,需及時抗感染治療。若出現持續泌乳不足伴體重下降,需檢查垂體功能。某些藥物如避孕藥、感冒藥可能減少乳汁分泌,用藥前應咨詢
哺乳期母親需保持均衡飲食,每日攝入谷物300-400克、蛋類50克、奶類300-500毫升,適量增加堅果和深海魚類。進行溫和運動如散步、瑜伽,避免劇烈運動導致乳酸堆積。建立規律作息,與嬰兒同步休息。哺乳環境應安靜舒適,可使用哺乳枕減輕腰部壓力。若調整后仍持續泌乳不足,可考慮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催乳中藥或針灸治療,但需謹慎評估安全性。定期監測嬰兒體重增長曲線,必要時在兒科醫生指導下科學補充配方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