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便可能提示消化系統異常,需警惕的6個征兆包括脂肪瀉、黃疸、膽道梗阻、乳糜瀉、藥物副作用及腸道感染。
1、脂肪瀉:
糞便呈黃色且油膩漂浮,多因胰腺分泌不足或膽汁缺乏導致脂肪消化障礙。常見于慢性胰腺炎、膽囊切除術后,伴隨體重下降和營養不良。需進行糞便脂肪檢測和胰腺功能評估,治療需補充胰酶制劑并調整低脂飲食。
2、黃疸:
黃便合并皮膚鞏膜黃染提示膽紅素代謝異常,可能由肝炎、膽管結石或溶血性疾病引起。伴隨尿色加深和皮膚瘙癢,需檢測肝功能及腹部超聲。根據病因選擇抗病毒治療、膽管取石或輸血等干預。
3、膽道梗阻:
陶土樣黃便伴右上腹痛多為膽管阻塞特征,常見于腫瘤或結石壓迫。伴隨皮膚瘙癢和堿性磷酸酶升高,需通過MRCP明確梗阻部位,內鏡下取石或支架置入是主要治療方式。
4、乳糜瀉:
持續黃便伴腹瀉可能為麩質過敏導致的腸病,糞便檢測可見未消化食物殘渣。需進行血清學抗體檢測和小腸活檢,嚴格無麩質飲食可使腸道病變逐漸恢復。
5、藥物副作用:
部分抗生素、抗結核藥或含鉍劑藥物可導致暫時性黃便,通常停藥后緩解。若伴隨肝功能異常需及時調整用藥方案,必要時進行保肝治療。
6、腸道感染:
賈第鞭毛蟲等寄生蟲感染可引起黃綠色稀便,伴有腹脹和吸收不良。糞便病原學檢查可確診,甲硝唑等抗原蟲藥物治療有效,需注意補充電解質和益生菌。
出現黃便時建議記錄排便頻率和伴隨癥狀,避免高脂和刺激性飲食。增加膳食纖維攝入有助于改善腸道功能,適量補充維生素B族和鋅可促進黏膜修復。持續兩周以上或伴隨消瘦、發熱需盡早就診,消化內科醫生可能建議進行腸鏡、CT等檢查明確病因。日常注意觀察糞便顏色變化,黃疸患者需嚴格戒酒并定期監測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