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炎可能由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炎癥、物理化學刺激、免疫異常及放射性損傷等原因引起。
1、感染性因素:
細菌、病毒或寄生蟲感染是直腸炎的常見誘因。志賀菌、沙門氏菌等腸道致病菌可直接損傷直腸黏膜;阿米巴原蟲感染可導致阿米巴性直腸炎;單純皰疹病毒或巨細胞病毒感染多見于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性直腸炎常伴隨腹瀉、黏液膿血便及里急后重感,需通過糞便培養或病原學檢測確診。
2、非感染性炎癥:
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等炎癥性腸病可累及直腸,表現為持續性黏膜炎癥。這類疾病與遺傳易感性相關,異常免疫反應導致腸道屏障功能破壞,典型癥狀包括反復腹痛、血便及體重下降。腸鏡檢查可見黏膜充血、糜爛或潰瘍形成。
3、物理化學刺激:
長期便秘導致的糞便機械性摩擦、濫用瀉藥或灌腸劑、辛辣食物刺激等均可引發直腸黏膜損傷。部分患者因肛門直腸手術后局部創傷出現炎癥反應。此類直腸炎癥狀較輕,多表現為肛門灼痛或排便不適,去除誘因后多可緩解。
4、免疫異常: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白塞病、系統性紅斑狼瘡可能累及直腸血管,引發缺血性炎癥。放療后并發的放射性直腸炎也與血管內皮損傷有關。這類患者除直腸癥狀外,往往伴有其他系統表現,需通過免疫學檢查及病史綜合判斷。
5、放射性損傷:
盆腔腫瘤放療后,電離輻射會導致直腸黏膜細胞DNA損傷,常在治療后數周至數月出現放射性直腸炎。臨床表現為便血、腹瀉及里急后重,嚴重者可發生腸腔狹窄。內鏡下可見黏膜脆性增加、毛細血管擴張等特征性改變。
直腸炎患者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增加膳食纖維攝入以保持排便通暢。急性期可選用低渣飲食減輕腸道負擔,適量補充益生菌有助于調節腸道菌群平衡。建議進行適度有氧運動如散步、瑜伽以改善腸道蠕動功能,同時需嚴格遵醫囑完成藥物治療療程,定期復查腸鏡評估黏膜愈合情況。出現持續便血、消瘦或發熱等癥狀時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