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黑色素瘤可能由紫外線過度暴露、遺傳易感性、免疫抑制、痣細胞異常增生、慢性炎癥刺激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手術切除、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化療、放療等方式干預。
1、紫外線暴露:
長期接觸紫外線輻射是主要誘因,中波紫外線UVB直接損傷皮膚細胞DNA。日常需避免10:00-16:00強光時段外出,使用SPF30以上廣譜防曬霜,穿戴遮陽帽和防曬衣物。戶外工作者建議每兩小時補涂防曬產品。
2、遺傳因素:
CDKN2A基因突變攜帶者發病風險增加8-12倍。有家族史者應每年進行全身皮膚鏡檢查,重點關注新發色素性皮損或原有痣的形態改變。基因檢測可輔助評估風險,但需結合臨床監測。
3、免疫抑制:
器官移植后使用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劑者發病率升高3倍。這類人群需縮短皮膚篩查間隔至3-6個月,警惕甲周、足底等非曝光部位病變。維持適度免疫抑制水平可平衡治療需求與腫瘤風險。
4、痣細胞惡變:
可能與BRAF V600E基因突變有關,通常表現為原有痣出現不對稱、邊界模糊、顏色斑駁、直徑>6mm等癥狀。ABCDE法則不對稱、邊界、顏色、直徑、演變是重要自檢標準,異常痣建議采用莫氏顯微手術切除。
5、慢性刺激:
反復摩擦或創傷可能誘發惡變,通常表現為病灶潰瘍、出血、衛星灶等癥狀。腰帶區、足底等易摩擦部位色素痣建議預防性切除,術后病理需檢測Breslow厚度和Clark分級。
日常需增加富含維生素D的魚類和蛋類攝入,規律進行游泳等低沖擊運動避免皮膚摩擦。護理重點包括每月自我檢查全身皮膚,使用pH5.5溫和清潔產品,術后患者應避免紫外線照射疤痕。出現快速增大的色素性皮損或指甲黑線縱行擴散時需48小時內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