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瘙癢可通過冷敷緩解、保濕護理、外用藥物、口服抗組胺藥、就醫排查等方式止癢。瘙癢通常由皮膚干燥、過敏反應、真菌感染、神經性皮炎、系統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冷敷緩解:
局部冷敷能快速減輕瘙癢感。用干凈毛巾包裹冰塊或冷水浸濕紗布敷于患處5-10分鐘,低溫可收縮毛細血管,降低神經末梢敏感度。適用于蚊蟲叮咬、蕁麻疹等急性瘙癢,避免直接冰敷導致凍傷。
2、保濕護理:
每日涂抹含尿素或神經酰胺的保濕霜修復皮膚屏障。秋冬季節或頻繁洗澡后,使用無香精的溫和潤膚乳,尤其針對老年性皮膚干燥瘙癢。建議洗澡水溫控制在37℃以下,減少堿性沐浴露使用頻率。
3、外用藥物:
短期使用弱效糖皮質激素軟膏如氫化可的松緩解炎癥性瘙癢。合并真菌感染時可聯用酮康唑乳膏,濕疹患者可選擇他克莫司軟膏。所有外用藥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面部及皮膚薄嫩部位避免長期應用激素類藥膏。
4、口服抗組胺藥:
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第二代抗組胺藥可阻斷組胺受體,改善過敏性疾病引起的瘙癢。夜間瘙癢明顯者可聯合使用第一代藥物如撲爾敏,但需注意嗜睡副作用。慢性蕁麻疹患者可能需要規律用藥4-6周。
5、就醫排查:
持續6周以上的頑固性瘙癢需排查系統性疾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肝膽疾病、尿毒癥等均可引起全身瘙癢,淋巴瘤等惡性腫瘤也可能以皮膚瘙癢為首發癥狀。醫生會根據病史安排血糖檢測、肝功能檢查或皮膚活檢等。
日常需穿著純棉透氣衣物,避免羊毛等易致癢材質接觸皮膚。飲食上減少辛辣食物、酒精攝入,適當補充維生素A、E和Omega-3脂肪酸。洗澡后3分鐘內及時涂抹保濕劑,夜間睡眠戴棉質手套防止無意識抓撓。適度運動促進血液循環,但出汗后需及時清潔。若出現皮膚破損、滲液或發熱等感染跡象,應立即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