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刮治是安全的治療手段,規范操作下不會對牙齒造成危害。牙周刮治的主要風險包括術中出血、牙齒敏感、牙齦腫脹,這些癥狀通常短期內可緩解。
1、術中出血:
刮治過程中器械接觸炎癥組織可能導致少量滲血,這是清除菌斑和牙結石時的正常現象。醫生會通過局部壓迫止血,出血量一般不超過10毫升。凝血功能正常者出血通常在30分鐘內停止,術后24小時避免刷牙可減少再次出血風險。
2、牙齒敏感:
刮治后牙根表面暴露可能引發短暫冷熱敏感,持續2-4周可自行緩解。使用含氟脫敏牙膏能加速改善,嚴重者可進行專業脫敏治療。敏感癥狀與牙周袋深度呈正相關,深袋患者需分次治療降低不適感。
3、牙齦腫脹:
治療后的機械刺激可能引起牙齦輕度水腫,伴隨咀嚼不適感。采用氯己定含漱液配合冷敷可減輕腫脹,3-5天內逐漸消退。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需預防性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
4、牙齒松動:
重度牙周炎患者刮治后可能出現暫時性牙齒松動,這是炎癥消退過程中牙周纖維重建的表現。通過咬合調整和牙周夾板固定,多數患牙可在6-8周后恢復穩固。長期松動需考慮牙周手術治療。
5、鄰面間隙增大:
清除牙結石可能導致牙齒鄰接點出現微小間隙,屬于治療后的正常結構改變。通過牙線清潔和定期復查可維持間隙衛生,必要時可用樹脂進行微創充填。
牙周刮治后建議選擇軟毛牙刷和單束刷清潔術區,術后2周內避免進食過硬、過冷或刺激性食物。日常使用沖牙器輔助清潔牙周袋,配合含0.12%氯己定的漱口水維持口腔菌群平衡。吸煙患者需至少戒煙兩周以促進組織愈合,糖尿病患者應加強血糖監測。每3-6個月進行專業牙周維護,通過牙周探診和影像學檢查評估治療效果。對于伴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治療前需完善凝血功能和感染指標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