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測量通常在妊娠28-34周進行,主要評估產道條件是否適合自然分娩。測量時機需結合初產婦與經產婦差異、胎兒大小、既往分娩史等因素綜合判斷。
1、孕晚期測量:
妊娠28周后骨盆韌帶受激素影響逐漸松弛,此時測量能更準確反映實際分娩狀態。過早測量可能因韌帶未充分延展導致數據偏差,尤其對初產婦建議在32周后完成。
2、初產婦時機:
首次妊娠者建議32-34周測量,此時恥骨聯合間隙增寬達峰值。經產婦可提前至28-30周,因既往分娩史使骨盆適應性更強。測量需避開宮縮期,避免數據失真。
3、胎兒因素:
懷疑巨大兒或胎兒生長受限時需提前評估。雙頂徑>9.5cm或預估體重≥4000g者,建議30周前完成測量以制定分娩方案。骨盆入口前后徑<10cm需警惕頭盆不稱。
4、病理妊娠:
妊娠期高血壓或糖尿病孕婦應在確診后2周內測量。這些疾病可能影響骨盆血流灌注,導致軟組織彈性變化。測量數據需結合糖化血紅蛋白等指標綜合解讀。
5、特殊評估:
有骨盆骨折史或髖關節病變者需在孕早期進行基線測量。必要時采用CT三維重建輔助評估,但需嚴格控制放射劑量。此類情況建議多學科會診確定最終分娩方式。
骨盆測量前后應保持適度活動促進韌帶柔韌性,每日進行骨盆傾斜運動3次,每次5分鐘。飲食注意補充維生素D和鈣質,每日攝入牛奶300ml、雞蛋1個。避免久坐超過2小時,建議使用腰托減輕腰椎壓力。測量當天穿寬松衣物便于檢查,攜帶既往骨科檢查報告供醫生參考。若出現測量后持續恥骨疼痛,需及時排除恥骨聯合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