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移植可能由免疫排斥反應、供體器官功能異常、手術操作損傷、術后感染、基礎疾病惡化等原因引起,可通過免疫抑制劑治療、器官功能支持、抗感染治療、并發癥管理、二次移植等方式干預。
1、免疫排斥:器官移植后受體免疫系統識別供體器官為異物并發動攻擊,臨床表現為發熱、移植區疼痛、器官功能指標異常。需長期服用他克莫司、環孢素、霉酚酸酯等免疫抑制劑,定期監測血藥濃度。
2、器官功能障礙:供體器官在移植前存在缺血損傷或保存不當,術后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尿量減少等癥狀。需通過持續血液凈化、機械通氣等生命支持手段,配合熊去氧膽酸、多烯磷脂酰膽堿等護肝藥物。
3、手術相關損傷:血管吻合不良或術中機械損傷可導致出血、血栓形成。術中需采用顯微外科技術精細操作,術后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必要時行血管造影介入治療。
4、感染風險:大劑量免疫抑制劑使用后易發生巨細胞病毒、肺炎克雷伯菌等機會性感染。需預防性使用更昔洛韋、復方磺胺甲噁唑,嚴格無菌操作,術后隔離監護。
5、基礎疾病影響:受體原有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可能加重移植器官負擔。術前需控制糖化血紅蛋白<7%,血壓<130/80mmHg,術后繼續使用胰島素、ACEI類藥物管理原發病。
器官移植受者需終身保持低鹽低脂飲食,每日蛋白質攝入量控制在1.2-1.5g/kg體重。術后3個月內避免劇烈運動,6個月后逐步進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訓練。定期監測血常規、肝腎功能、免疫抑制劑濃度等指標,出現排斥反應癥狀時需立即就醫。心理疏導同樣重要,可通過加入移植患者互助小組緩解焦慮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