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常用藥物包括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和依巴斯汀等抗組胺藥,嚴重時可短期使用潑尼松等糖皮質激素。藥物選擇需根據(jù)癥狀嚴重程度、患者年齡及合并癥等因素綜合評估。
1、氯雷他定:
作為第二代抗組胺藥,氯雷他定通過選擇性阻斷H1受體緩解風團和瘙癢。該藥嗜睡副作用較輕,適合日間使用,肝功能不全者需調整劑量。常見劑型為片劑或糖漿,對慢性蕁麻疹需長期規(guī)律用藥。
2、西替利嗪:
西替利嗪具有強效抗組胺作用,起效快且作用持久。特別適用于寒冷性蕁麻疹和皮膚劃痕癥患者。哺乳期婦女慎用,部分患者可能出現(xiàn)輕微口干等不良反應。
3、依巴斯汀:
依巴斯汀作為長效抗組胺藥,每日一次給藥即可維持24小時療效。對膽堿能性蕁麻疹效果顯著,與酮康唑等藥物聯(lián)用需警惕相互作用。心血管疾病患者應在醫(yī)師指導下使用。
4、潑尼松:
對于血管性水腫或喉頭水腫等急性重癥蕁麻疹,短期使用潑尼松可快速控制炎癥反應。通常療程不超過7天,需警惕血糖升高、失眠等副作用,糖尿病患者使用需密切監(jiān)測。
5、奧馬珠單抗:
當傳統(tǒng)抗組胺藥無效的慢性自發(fā)性蕁麻疹,可考慮使用奧馬珠單抗。該生物制劑通過中和IgE抗體發(fā)揮作用,每月皮下注射一次,需在專業(yè)醫(yī)療機構完成給藥。
蕁麻疹患者除藥物治療外,建議記錄飲食日記排查可能誘因,常見致敏食物包括海鮮、堅果和食品添加劑。穿著寬松棉質衣物減少摩擦刺激,洗澡水溫不宜過高。急性發(fā)作期可冷敷患處緩解瘙癢,避免搔抓導致皮膚繼發(fā)感染。保持居住環(huán)境通風干燥,定期清洗床上用品。壓力可能誘發(fā)或加重癥狀,可通過正念冥想等減壓方式調節(jié)。慢性蕁麻疹患者建議每3-6個月復查肝腎功能,長期用藥者需關注藥物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