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樣便可通過調整飲食、補充電解質、藥物治療、控制感染、改善腸道功能等方式治療。水樣便通常由飲食不當、病毒性腸炎、細菌感染、腸易激綜合征、乳糖不耐受等原因引起。
1、調整飲食:
暫時禁食6-8小時后逐步引入低渣飲食,選擇白粥、米湯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高脂高纖維食物。急性期每日分5-6次少量進食,恢復期可增加煮熟的胡蘿卜、蘋果泥等富含果膠的食物幫助大便成形。
2、補充電解質:
使用口服補液鹽預防脫水,每公斤體重補充50-100毫升液體。可自制補液水500毫升溫水+1.75克食鹽+10克白糖,嚴重脫水時需靜脈補液。同時注意補充鋅元素,兒童每日補充20毫克連用10-14天。
3、藥物治療:
蒙脫石散可吸附腸道毒素,雙歧桿菌制劑能調節菌群平衡,消旋卡多曲可減少腸道分泌。細菌性腹瀉需根據藥敏試驗選用諾氟沙星、阿奇霉素等抗生素,病毒性腹瀉禁用止瀉藥。
4、控制感染:
輪狀病毒抗原檢測陽性需隔離處理排泄物,空腸彎曲菌感染需使用紅霉素。血便伴發熱提示志賀菌感染可能,需進行糞便培養。旅行者腹瀉多由產腸毒素大腸桿菌引起,可預防性使用堿式水楊酸鉍。
5、改善腸道功能:
乳糖不耐受者改用無乳糖奶粉,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可嘗試低FODMAP飲食。慢性水樣便需排除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腹瀉需控制血糖。長期腹瀉者建議進行結腸鏡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
恢復期每日飲用200毫升無糖酸奶補充益生菌,烹飪時徹底加熱食材至75℃以上。避免攝入含山梨醇的口香糖等食品,限制咖啡因攝入每日不超過200毫克。進行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控制力,便后使用溫水清洗肛周預防皮膚破損。若腹瀉持續超過48小時伴意識模糊、尿量減少等脫水表現,或出現鮮血便、劇烈腹痛需立即就醫。嬰幼兒、孕婦及老年人出現水樣便建議盡早就診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