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糜爛可通過局部用藥、口腔護理、營養支持、病因治療、中醫調理等方式治療。口腔糜爛通常由創傷、感染、免疫異常、營養缺乏、系統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局部用藥:
糜爛面可選用復方氯己定含漱液抑制細菌,疼痛明顯時使用利多卡因凝膠局部麻醉。真菌感染引起的口腔糜爛需要制霉菌素混懸液涂抹,病毒感染可外用阿昔洛韋乳膏。含漱藥物需在口腔內保留3-5分鐘,使用凝膠前應清潔創面。
2、口腔護理:
每日使用軟毛牙刷清潔牙齒,進食后立即用生理鹽水漱口。避免食用過熱、辛辣或酸性食物刺激創面,戒煙戒酒減少黏膜損傷。建議使用含蘆薈或維生素E的溫和型牙膏,刷牙時避開糜爛區域。
3、營養支持:
缺乏維生素B族和鐵元素易導致口腔黏膜修復障礙。需增加瘦肉、動物肝臟、深色蔬菜等富含維生素B2、B12的食物攝入。嚴重營養不良者可短期補充復合維生素片,必要時靜脈輸注維生素C促進組織修復。
4、病因治療:
白塞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需使用沙利度胺調節免疫,糖尿病患應嚴格控制血糖。口腔扁平苔蘚可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梅毒性黏膜斑需規范驅梅治療。長期不愈的糜爛需活檢排除癌變可能。
5、中醫調理:
心脾積熱證可用導赤散加減,陰虛火旺者適合知柏地黃湯。外治可選用冰硼散或錫類散吹敷患處,金銀花、連翹煎湯含漱清熱解毒。針灸選取合谷、足三里等穴位調節氣血。
保持每日飲水1500-2000ml維持口腔濕潤,優先選擇室溫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米湯、蒸蛋等。避免堅果、薯片等堅硬食物摩擦創面,烹飪方式以蒸煮為主。保證7-8小時睡眠增強修復能力,飯后用淡綠茶漱口抑菌。若糜爛面積持續擴大或伴隨發熱,需及時就診排查血液系統疾病或特殊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