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炎可能由病毒感染、細菌感染、自身免疫反應、寄生蟲感染、疫苗接種反應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抗病毒治療、抗生素治療、免疫調節治療、抗寄生蟲治療、對癥支持治療等方式干預。
1、病毒感染:單純皰疹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腸道病毒等病原體侵入中樞神經系統,引發腦實質炎癥反應。臨床表現為發熱、頭痛、意識障礙,嚴重時出現抽搐或昏迷。早期使用阿昔洛韋、更昔洛韋等抗病毒藥物可降低病死率,需配合脫水降顱壓等綜合治療。
2、細菌感染:結核分枝桿菌、肺炎鏈球菌等通過血腦屏障導致化膿性腦炎,常繼發于中耳炎或鼻竇炎。典型癥狀包括頸項強直、噴射性嘔吐、布氏征陽性。治療需選用能透過血腦屏障的抗生素如頭孢曲松、萬古霉素,療程通常持續4-6周。
3、自身免疫反應:抗NMDA受體腦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攻擊神經細胞表面抗原,多見于年輕女性。患者可能出現精神行為異常、不自主運動、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免疫球蛋白靜脈注射、糖皮質激素沖擊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進展。
4、寄生蟲感染:弓形蟲、廣州管圓線蟲等寄生蟲侵襲腦組織,常見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影像學可見多發環形強化病灶,血清學檢測有助于確診。治療采用乙胺嘧啶聯合磺胺嘧啶,嚴重病例需手術清除病灶。
5、疫苗接種反應:狂犬病疫苗等生物制劑可能誘發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發生率約1/10萬。多在接種后2-4周出現肢體麻木、視力下降等脫髓鞘癥狀。大劑量甲基強的松龍沖擊治療配合血漿置換可改善預后。
預防腦炎需注意防蚊滅蚊等蟲媒控制措施,按時接種乙腦疫苗等計劃免疫制劑。急性期患者應保持呼吸道通暢,恢復期進行認知功能訓練。飲食推薦高蛋白、高維生素流質食物,如牛奶蒸蛋、果蔬泥等易消化營養組合。適度進行肢體被動活動預防關節攣縮,每日保證充足睡眠促進神經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