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長期營養不良可通過調整飲食結構、口服營養補充劑、治療基礎疾病、心理干預及定期監測等方式改善。營養不良通常由消化功能減退、慢性疾病消耗、飲食單一、藥物副作用及社會因素孤立等原因引起。
1、調整飲食結構:
優先選擇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如雞蛋羹、魚肉泥、豆腐等,每日少量多餐5-6次。增加全谷物和深色蔬菜占比,例如燕麥粥、菠菜、胡蘿卜,搭配堅果碎補充健康脂肪。烹調方式以蒸煮為主,避免油炸或辛辣刺激。
2、口服營養補充劑:
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全營養配方粉如整蛋白型腸內營養劑、維生素礦物質復合制劑或乳清蛋白粉。需根據個體代謝狀況選擇適宜類型,糖尿病老人應選用低糖配方,腎功能不全者需控制蛋白質攝入量。
3、治療基礎疾病:
慢性胃炎、腸功能紊亂等消化系統疾病可能影響營養吸收,需規范治療原發病。甲狀腺功能亢進、腫瘤等消耗性疾病需控制病情發展。長期服用影響食欲的藥物如二甲雙胍、利尿劑等可咨詢醫生調整用藥方案。
4、心理干預:
獨居老人因孤獨感導致的食欲減退,可通過家屬陪伴、社區送餐服務改善。抑郁癥患者需接受專業心理疏導,必要時聯合抗抑郁藥物。認知障礙老人需采用特定餐具和進食環境布置,減少進食障礙。
5、定期監測:
每月測量體重、上臂圍等人體參數,定期檢測血清前白蛋白、轉鐵蛋白等營養指標。居家使用營養風險篩查量表如MNA-SF動態評估,記錄每日進食種類和量,發現異常及時就醫調整方案。
建議家屬為老人準備色彩鮮艷的餐食以刺激食欲,餐前適度活動如散步10分鐘促進胃腸蠕動。社區可組織集體用餐活動增加社交進食機會,冬季注意補充維生素D和鈣質。吞咽困難者應將食物制成糊狀,避免嗆咳風險。營養改善需持續3-6個月,期間每2周復診評估效果,重度營養不良需住院進行腸外營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