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細血管擴張癥主要表現為皮膚或黏膜表面可見的細小血管擴張,通常呈現為紅色或紫紅色網狀、線狀、點狀斑塊。該癥狀可能由遺傳因素、長期紫外線暴露、激素水平變化、慢性炎癥刺激或靜脈功能不全等原因引起。
1、面部紅斑:面頰、鼻翼等部位出現對稱性紅色細絲狀血管擴張,可能伴隨灼熱感或潮紅。玫瑰痤瘡患者常見此類表現,需避免辛辣食物刺激,使用溫和護膚品。
2、下肢靜脈紋:小腿內側呈現藍紫色樹枝狀血管網,長期站立者多見。可能與靜脈瓣膜功能不全有關,建議穿戴彈力襪,抬高下肢促進回流。
3、蜘蛛痣:中心紅點周圍輻射狀血管擴張,常見于妊娠期或肝病患者。雌激素水平升高導致局部血管擴張,多數產后可自行消退。
4、黏膜出血:口腔、鼻腔黏膜可見點狀血管簇,輕微外傷易引發出血。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癥患者需警惕反復鼻衄,建議濕潤鼻腔環境。
5、甲周毛細血管異常:指甲周圍出現襻狀擴張血管,可能伴隨指端潰瘍。系統性硬化癥患者需監測肺纖維化進展,保持肢體末端保暖。
日常護理需注重防曬,選擇SPF30以上防曬霜并每2小時補涂。避免過冷過熱刺激,沐浴水溫控制在38℃左右。增加維生素C攝入,柑橘類水果每日200-300克可增強血管彈性。有氧運動如游泳每周3次,每次30分鐘改善微循環。出現進行性擴散、反復出血或伴隨關節疼痛時,需皮膚科就診評估是否合并結締組織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