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靜脈血栓是血液在下肢靜脈內異常凝結形成的血管阻塞性疾病,可能由血流緩慢、血管損傷、凝血功能異常、長期制動、腫瘤等因素引起,可通過抗凝治療、溶栓治療、手術取栓等方式干預。
1、血流淤滯:久坐久站或長期臥床導致靜脈回流減慢,血液淤積易形成血栓。建議每小時活動踝關節促進循環,乘坐長途交通工具時穿戴梯度壓力襪。
2、血管壁損傷:外傷、靜脈穿刺或炎癥可能破壞血管內皮,觸發凝血機制。日常需避免下肢磕碰,靜脈輸液后正確按壓穿刺點,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制血糖。
3、高凝狀態:遺傳性抗凝血酶缺乏、妊娠期雌激素升高使血液黏稠度增加?;驒z測可篩查遺傳風險,孕產婦建議定期進行D-二聚體監測。
4、繼發性因素:惡性腫瘤釋放促凝物質,可能與肺癌、胰腺癌等有關,通常表現為突發下肢腫脹、皮膚發紅。需完善增強CT排查腫瘤,同時進行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
5、手術并發癥:關節置換等大型術后制動期間風險較高,常見腓腸肌壓痛、Homans征陽性。術后6小時起使用間歇充氣加壓裝置,藥物預防可選用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新型口服抗凝劑。
日常需保證每日2000ml飲水,多攝入深海魚、堅果等富含ω-3脂肪酸食物。急性期絕對臥床時抬高患肢20-30厘米,恢復期進行游泳、騎自行車等非負重運動。癥狀加重或出現呼吸困難需警惕肺栓塞,應立即急診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