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樣骨瘤是一種良性骨腫瘤,主要由異常增生的成骨細胞和骨樣組織構成,好發于兒童及青少年長骨部位,臨床以夜間痛和局限性壓痛為典型特征。
1、病理特征:
骨樣骨瘤的核心病理表現為直徑小于2厘米的瘤巢,周圍環繞反應性硬化骨。瘤巢內富含血管化的骨樣組織和不成熟編織骨,組織學上可見活躍的成骨細胞增生,但無惡性細胞異型性。這種獨特的"巢-硬化帶"結構是影像學診斷的重要依據。
2、典型癥狀:
90%患者出現進行性加重的局限性疼痛,夜間痛醒是特征性表現,可能與瘤巢內前列腺素分泌有關。疼痛多局限于病變部位,典型表現為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后迅速緩解。查體可發現局部壓痛和腫脹,關節附近病變可能伴活動受限。
3、好發部位:
70%病例發生于長骨骨干和干骺端,股骨和脛骨占比最高。脊柱病變多累及椎弓根和關節突,約占10%。手足短骨、骨盆等部位也可發生,但顱面骨罕見。病灶多位于皮質骨內,少數見于松質骨或骨膜下。
4、影像學表現:
X線平片顯示圓形或卵圓形透亮瘤巢,周圍環繞致密硬化帶。CT能清晰顯示"靶征"樣瘤巢結構,增強掃描可見瘤巢明顯強化。MRI檢查中瘤巢T1呈低信號、T2呈高信號,周圍骨髓水腫明顯。放射性核素骨掃描顯示病灶區核素濃聚。
5、治療原則:
首選CT引導下射頻消融術,通過高溫滅活瘤巢,有效率超過90%。傳統手術切除適用于特殊部位或復發病例。藥物治療以阿司匹林等非甾體抗炎藥對癥止痛為主,部分病例可能自愈。治療后復發率低于5%,幾乎不發生惡變。
骨樣骨瘤患者日常需避免劇烈運動以防病理性骨折,保證充足鈣質和維生素D攝入促進骨骼修復。建議定期進行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維持關節活動度。疼痛發作時可局部熱敷緩解癥狀,但需警惕非典型部位疼痛可能提示其他骨病,應及時復查影像學。術后患者應每6-12個月隨訪X線檢查,觀察病灶愈合情況。